凈慧法師:第十一屆夏令營 凈慧老和尚開示禪修

凈慧老和尚開示禪修

(2003年7月22日上午)
 
我想我們來參加夏令營的每個人要對自己有個要求。在開營式的時候你們都有一個宣誓,那個宣誓就是對自己提出一個要求。自己有要求就會有進步,自己如果沒有要求就很難進步。所以每個人都把腿盤好,能盤多長時間就盤多長時間,盤單盤就行了,不要盤雙盤。我可以跟你們下個保證,就是盤腿決不會使你的腿受傷,這點你們記住,腿受不了傷。在寺院裡邊小和尚盤腿,那是很辛苦的,把雙盤盤起來,然後拿石頭壓住,那樣他都不會受傷。因為盤腿只是把軟組織撐開,撐長,讓它的血管能夠流通以後,它就不疼了。所以你們放心,不會有什麼問題。大家都盤好沒有?盤好了,我們盤一小時。要忍,要忍住點。

為什麼我們要來參加夏令營?我們從一個最淺的層次來說,就是鍛煉我們的意志,我們年輕人未來生活未來的道路不見得就像這個長廊鋪得這么平,不見得就像柏林禪寺這個路,也不見得都像高速公路,那麼整齊,那麼平坦,也許你們未來的路就像鄉下的小道一樣,就像山上的路一樣,高高低低,高一腳,低一腳,溝溝坎坎的。那麼,如果說一個人沒有毅力,想要很好的走完人生的歷程,不容易。所以我們參加夏令營這個活動,它的意義是多方面的。通過這個盤腿就可以鍛煉我們的毅力。在日本,在韓國,那些運動員都要寺院去參加坐禪,那是每個禮拜都必須去的。大家可能知道日本民族的性格,知道韓國這個民族的性格,是很有毅力的,哪怕是這個腿疼斷了,他都不放下來,他一定要達到終點的要求,否則的話,他不會輕易地把腿放下來。那是什麼呢那就是毅力。如果這個運動員沒有毅力,他一定不能夠取得很好成績,一定不能在比賽的時候戰勝對方。所以你們一定要把這一點內容,把鍛煉意志和毅力這個內容為你夏令營七天生活的要求之一,我們舉辦這個活動也是這個意思,也是希望能夠鍛煉青年人的意志。我們中華民族每一個人都有意志都有毅力了,我們的國家就有希望了,我們的民族就有希望了。鍛煉意志和毅力,盤腿很重要,它又酸又疼,那種難受是說不清楚的。好像也是這個,只有每個人自己去體會。如果你過了這一關,那種舒服,那種成就感,也描述不出來,也是只有自己去體會。但是這一關一定要突破,不突破這一關,想要學佛,或者想要學打坐或者是將來想在學問工作有什麼成就,沒有毅力的人成就有限。沒有毅力的人,不能夠真正取得人生最豐厚的這一份禮品。

我今天講的,主要是如何來面對和處理我們剎那生滅心念。我們的心念就像小溪流水一樣,就像長江的滾滾波浪一樣,就像大海一樣,沒有一時一刻平靜過。那麼我們為什麼從小溪說到長江大河說到大海呢?我們的人心呢,有時候會有一些相對的平靜就像小溪流水;有時候會有一煩惱,這些煩惱一下子又克服不了,那就像長江大河的波浪一樣;我們的心念,高興到了極點,或者是仇恨到了極點,那就大海的波濤一樣,此起彼伏,沒有平息的時候。那麼我們就要一步一步地來調。從大海的波濤慢慢地調整到長江大河的波浪,然後再把這個心態又調整到小溪的流水那種波浪,很緩,潺潺流水,然後要調整到沉潭止水。為什麼沉潭的水會不動呢?因為沒有風浪。風浪是什麼呢?風浪就是我們的妄想心。這個妄想心能夠逐步地平息下來,我們的心念就會慢慢地減少活動,就會慢慢地符合修行修行的要求。所以打坐,從它的初步來講,最主要的就是能使我們的心念趨近於平靜心念平靜有什麼好處呢?心念平靜了,我們就有智慧,我們有了智慧就會正確地處理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面對的一切問題,就會有選擇地接受正確知識,排除、拒絕那些不正確的東西。所謂因戒就生定,因定就發慧。

今天要跟大家提出來交流的,就是達摩祖師的一個方法。他的這個方法什麼呢?叫做安心法。達摩整個的思想四句話,這四句是他弟子(曇琳)總結出來的:要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達摩祖師的禪,達摩祖師思想,就是這八個字:「安心,發行,順物,方便」。這位曇琳法師進一步解釋怎麼樣叫做安心,怎麼樣叫做發行,怎麼樣叫做順物,怎麼樣才算是方便。他說:「如是安心者壁觀」,把我們這個心呢,就像一堵牆壁一樣,我們這個心所面對的就是一堵牆壁,叫「壁觀」,你能夠做到這樣,就能安心。「如是發行者四行」,「如是順物者防護譏謙」,「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

今天講其中的第一句話,只能講這第一句話,「如是安心者壁觀」。比如我們今天是在這里打坐,可我們每個人當前的心態能不能就像面對著一座牆壁,大家靜下心來,坐五分鍾試試看。靜觀自己的心態,靜觀自己剎那起念的心念。(五分鍾過後)

我們如果能保持五分鍾的安靜,那我們就非常地有希望。因為修行其他的任何事情一樣,都是一種積累。還是要有堅定信心,不要動,要忍痛,年輕人一定要有信心,有信心是一種自我肯定,有信心是自己生命價值的表現。「心如牆壁」,僅僅是一個比喻而已,大家千萬不要移來一座牆壁放在心頭,那樣就會成為毛病。「心如牆壁」,就是我們的正念能夠打成就一片,妄念沒有地方進來,那個意思就是牆壁,這個初步的意思就是這樣。當然,「心如牆壁」它還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第一步就是不讓妄念在心頭起伏,要正念相續,讓正念一念一念地連續起來。如果我們真正地在心頭豎立起一面牆壁,那可能就會堵在心裡,會給我們的呼吸順暢、血液流通帶來毛病

心如牆壁」在禪宗的典籍中叫作「壁觀」。唐朝的圭峰宗密禪師作了一本書叫《禪源諸詮集》,他說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壁觀」的具體要求是什麼呢?有四個步驟:「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外止諸緣,就是我們在修禪定時,要專心致志,心無二用,跟外面的人和事暫時停止接觸、停止攀緣。比如說我們在打坐時,肯定要把手機關掉,把門關起來,給家裡人一個交代,告訴他們自己在幹什麼,希望他們不要打擾。如果家裡人很同情你,你可以把實情告訴他,說「我現在打坐」,如果家裡人不同情你,你不妨跟他說,「我現在要休息,請你們保持安靜。」這算不算打妄語呢?不算,這是一種善巧方便,為了保護自己。我想,說「休息」是最好的。因為休息的意思包括不跟外部接觸,也包括我們內心妄想能止息,一語雙關。所以要外止諸緣,諸緣主要指的苦樂憂喜,人我是非等等。像這樣的事情我們都要停止攀緣,停止去考慮它。內心無喘,這個喘就是心在起伏,心裡面經常有的妄念。「外止諸緣」是指比較具體的一些事情。「內心無喘」呢?就是要停止一些內心雜念使我們的心像牆壁一樣,針插不進去,水潑不進來,那就能夠做到心如牆壁。能夠達到如此的要求,才可以入道。入道是什麼呢?是入修行的門、修道的門。我想可以用四句話來指導我們調整自己的心念,檢查自己在用心過程中能否達到這個要求,或者說能有多長的時間達到這個要求。開始的時候不能要求太高,有一分鍾做到這樣也是不錯的。我是很實在的,因為我們實際上連一分鍾都做不到。如果再說絕對一點的話,連一秒鍾都做不到。如果用這樣的要求來看待我們的心念,你就會曉得這個問題太嚴肅了,絕對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我們的心是分分秒秒都沒有停止妄想分辨。我有一個要求,要求從一秒鍾開始。有了一秒鍾,就有兩秒鍾,如果有六十秒鍾都能心如牆壁那就有了一分鍾。有一分鍾能夠靜下來那就是我們修行上很大很大的進步。把「心如牆壁」的要求用時間來量化了,修行、修禪定就很具體了,就不那麼抽象了。大家再試試看,這一分鍾能不能靜下來,開始。(一分鍾過後)

這一分鍾能不能靜下來?——很難。所以說,我們這個毅力的養成,意志的養成,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下面大家把腿盤好,坐十五分鍾。(禪坐十五分鍾)

下面大家可以活動活動,休息一下。(休息十分鍾)

我在開營式上講,「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大家在七天之中要好好體會這個思想是什麼。《凈行品》有一百四十一個偈子,是在時時處處,事事物都要善用其心,這個思想境界多寬廣,這個思想境界就叫華嚴境界那是大海一樣的。所以一定要擴展我們的心量,把心量擴展到一切眾生萬事萬物,那麼我們打坐也是要訓練這個心,訓練這個心在萬事萬物上面都能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感覺到這兩句話是當前我們人類處理一切問題的一把鑰匙,我們人類善心少了。所以我們要訓練這顆心,有慈悲;有智慧;向善、向上,使這顆心時時刻刻都能安定下來,如是安心。「如是安心」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要像這樣地去安心,壁觀——我們處處看到一切事物要去分別,就像看到一面牆壁一樣,不要分別。不分別,你的心安定下來;一分別就糟糕了——他又在說我,他又在議論我,他做的一切事情對我有妨礙,總沒想到我對別人有所妨礙。大家想過這個沒有:我總在妨礙他人。人很不容易做到這個,打坐就是教我們要在一定的時間內,讓妄想的心,千頭萬緒,千絲萬縷的心集中到一點上。這一點是不是妄心呢?也是妄心。這一點就是那天王致遠先生講到的「芥爾一念」,這個「芥爾一念」就在前念與後念中間。這個中間的空隙有多大呢?嚴格地講起來是沒有空隙的。如果說有空隙,就像那個芥子那麼大,那個空隙就那麼一點。我們觀心,讓心如牆壁,就是在這個地方用心。前念與後念之間,那個中間的一點點間隙之間,那一點能夠把握住了,那就不生不滅;那一點把握不住,就是生滅心不停地在流轉。如果我們觀察這個心能夠觀察到「芥爾一念」,觀察到一秒鍾這樣的程度心如牆壁就可以逐步做到。(對某位營員說)這位營員把腿盤好,一定要有毅力。不管你是信教還是不信教,盤腿打坐對每一個人都是必要的。因為鍛煉意志,鍛煉毅力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一種修養,一種人生體驗。我看很多人都不錯,坐得蠻好。

這里講一個插曲,也是一個真實事情。2001年11月5日,江澤民主席到柏林禪寺來過。我們在一起講了很多的話,有一個多小時,那個時候明海大和尚講到出家因緣講到他很喜歡打坐、修禪,所以他想出家在這個方面用一些功夫專修。他聽了也在點頭。後來到臨走出去,我們送江主席出去,江主席就拍拍明海大和尚的肩膀,他說你剛才說的那個打坐,確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希望你們要把這個傳統繼承下來,發揚光大。他說有一個經歷,打坐的一點經歷。說他在大鍊鋼鐵的期間,胃出血不止,看了很多醫生,也治不好。後來有人告訴他,靜坐一定能治好這個病。江主席說那個時候為了治病就照這個方法去做,天天坐,坐了三個月,胃出血這個病就好了。這可以說是國家主席親自講的話,君無戲言,那一定是他親身的體驗,而且是有效果的。我想他在那個期間一定做到了心如牆壁,沒有達到心如牆壁的這樣一種狀態,想要治病是不可能的。所以各位一定要有信心,繼承人類幾千年留下來的這樣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一精神財富是無價之寶,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這種境界

東方文明的結晶是什麼?是向內看,就是返觀內心。而西方文明是向外看,向外看的東西沒有力量,向內看的東西才有力量。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蘊藏著無盡的寶藏。這個寶藏怎麼樣才開發得了呢?就要靠戒、定、慧來開發這個寶藏。其中,定是一個中心環節。人只有這個心穩定來了,心安定來了持戒才有可能,開智慧才有可能。持戒什麼呢?大家不要把這個戒看得那樣的殘酷,戒不殘酷。戒就是我人生道德准則、道德行為。我們能夠守法,也是持戒;我們能夠遵守單位的規章制度,也是持戒。怎麼樣才能做到不犯戒呢?那你必須有一個非常穩定的,安詳心態能做到。你的心態穩定,不安詳,你時時刻刻被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引誘,一會兒想到要到歌廳去,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想好吃的,想好玩的,就沒有想到我們要怎麼樣把自己無盡的寶藏開發出來,能夠澤被蒼生。所以東方的文明,中國的文明,印度的文明,是強調來開發我們本身具足的無盡的寶藏

現在西方的心理學、生命學,也在研究,說人類智能,我們能夠利用的和它所蘊藏的,這個之間,好像有個比例,我說不清楚,還是很懸殊。我們能夠開發利用的我們的本自具足智能不到百分之十,還有百分之九十沒有被開發出來。這是西方用科學方法來分析人腦智能的儲藏情況。那麼用佛法來說,我們一般的人所用的心完全是妄想分別的心,根本沒有接觸到智慧的邊緣,都沒有到達。因為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分別的心所認識的事物都是被扭曲了的事物。只有無分別的智,它認識的事物才是事物本來面目。所以說,佛教告訴我們這些方法,就是要我們來排除那些妄想,開發本自具足智慧

打坐是其中最根本方法打坐就是修禪定,就是開發智慧最根本方法。我們如果是說有一些人打坐有一點經歷,你就會感覺到我們每天有一定時間來練習,堅持坐下去,最起碼你的身體會好;其次,你的思路會很清晰;第三,在一外在東西的引誘面前,有力量,或者說初步有力量去抵制。這是一些最起碼的效果,有了這些最起碼的效果,那些深層次效果慢慢就會隨之而來。這樣的效果,多長時間會有呢?堅持一個月就會有。堅持一個月每天要多時間才能夠取得這個效果呢?我想每一次打坐最低不能少於半個小時,一般工作很忙的人年輕人每一次也不要超過一個小時

(對某營員說)身體要坐正,不要你覺得疼就不按這樣去坐,那會對你身體不利。不管怎樣疼,你坐的姿勢不要改變,坐的姿勢改變了,對血液循環不利。你老是堅持不了,到那個時候,就想改變一個姿勢,那還是沒有毅力的表現。雖然你的腿沒有動,但你的姿勢動了。毅力是什麼呢?毅力就是鍥而不舍,認准一個地方,老在那個地方,鑽木取火,不能在這個地方動一下,那個地方動一下。鍥而不舍的精神是定的表現。工作的人,每一次不要超過一個小時,四十五分鍾也可以,一個小時也可以,再不要超過這個時間,超過這個時間就會坐久成癆。因為最佳的狀態是在入坐以後五分鍾。入坐後五分鍾,到十分鍾,到十五分鍾,二十分鍾那是最佳狀態。二十分鍾以後,如果腿子疼,初學的人那心都亂了,堅持不住了,那個時候狀態已經不行了,所以不要勉強。那麼坐的時候是不是一開始就要達到半個小時呢?我想也不必。但最少你要十分鍾作為一個開始,要求我在打坐的時候,第一周每一次堅持十分鍾不動搖,第一周,一定要這樣坐,讓這十分鍾坐下來非常輕鬆,有非常良好的感覺,這樣才有信心去做,你才覺得有味道。那麼到了第二周的時候,幹什麼呢你就再加五分鍾,坐十五分鍾。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坐到第六周,半個小時下來很輕鬆,你就在那個半小時基礎上去坐,起碼三個月,五個月以後,你再慢慢加到一個小時

這樣我們坐的時候是講究什麼呢?講究怎樣來收攝我們的身心,講究怎麼樣有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心理狀態,不至於對打坐這件事產生畏難之心,失去信心我想我這方法對於每一個人都是適用的,大家可以試一試,看是不是從入坐以後五分鍾是最佳的精神狀態,可以自己試。這個雖然不是技巧問題,只是一種數量上的把握,但它非常的重要。

現在是十點差五分,我們坐二十分鍾怎麼樣?好不好大家都不能翻腿子,二十分鍾。是不是有監香的人,看哪個翻腿子,就供養他一香板,到十點一刻結束。剛才是十五分鍾,現在是二十分鍾大家都做好准備,可以把腿子松一松,揉一揉,然後再坐好,包好。希望你們今年冬天來這里參加打禪七。(掌聲)看來大家很有信心,這么鼓掌。冬天打禪七,可是五個七呀,五七三十五啊,你們可以打一個七嘛,我們將來可以適應大家的需要,搞禪三,三天,然後,禪七,打七天。五個七呢不一定是一個人堅持完,五個七可以是五班的人。有人願意堅持五個七的當然更好。現在應該說我們這個條件改善了,這個地方如果坐上二百人到三百人,那非常的好。希望你們做好准備,將來來打禪七。還給兩分鍾的時間,大家作準備。每個人在盤腿時都下一個決心,我決定在這個十分鍾之間不動,提出個要求。盤腿要蓋的時候,你就把膝蓋蓋住,蓋好膝蓋。不要盤太寬了,盤太寬了,和別人坐在一塊,把別人的位置都佔了,侵佔了別人的領土。下面大家開始打坐。(禪坐二十分鍾)

幾個人動過,動過的舉手。一、二、三、四、五……(男生舉手的多,女生舉手的少),女眾的毅力比男眾強。男眾毅力差,這是什麼道理?女眾本身的痛苦比男眾多,她能夠忍耐。做母親的人痛苦多不多啊?(營員回答:多)母親慈悲,有寬廣的胸懷,能夠擁抱一切,她非要有毅力,沒有毅力做不到。男眾相對來講要差一點。大家可以放鬆放鬆,下面我們可以交流交流。

某營員:尊敬的上凈下慧大和尚,您好。打坐的時候我的腿倒不疼,我的腰一直很疼,我想問一下是什麼原因

凈慧老和尚:腰疼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你的坐姿不對。如果說你過分地強調要把腰挺得直直的,腰也會疼,這個是姿勢的問題。或者你的腰沒有挺直,它也會疼。那麼要怎麼樣從姿勢上要求腰不疼呢?就要順其自然自然挺直,背後不能墊高了但也不能不墊。你腰疼多長時間了?是不是從前都打坐啊?(答:八九個月)那還是沒有習慣的問題,習慣就好了,不要把看得太嚴重。暫時出現的現象不要緊張,一定要做自然挺直。坐下來活動活動,既然是打坐,既然是修行,肯定在初開始的時候不會是那麼舒服。都那麼舒服的話,那這個老佛爺就不會講那麼多的話,要我修行,要克服怎麼怎麼樣的困難了。修行肯定是有很多困難,因為任何一件事要做成,包括世間的事,哪一件事不付出辛勤的勞動呢?都是辛苦換來的成果,所以我們思想要有準備,准備迎接我們心理生理的挑戰。心理的挑戰就是意志薄弱,生理的挑戰就是怕苦怕累,要做好這個准備。也要准備迎接外界的挑戰——你年紀輕輕的學什麼打坐啊你?你吃飽了撐的!(眾笑,鼓掌)因為他們不理解,很多人不理解這個事情。如果我們年輕人能夠把打坐形成一種社會風氣了,對我們這個社會會有很好很好作用。我們的心不會那麼浮躁,心不浮躁事業成功的希望會更大。所以希望把這個形成一種風氣,我們可以把打坐的這些宗教方面的要求淡化一些,把精神方面的要求,身體方面的要求強化一些,這樣可以讓更多的人來接受這種方法。如果宗教方面太濃,人家接受不了。說打坐可以了生死,一般的人一下子接受不了。我們就以鍛煉意志,鍛煉毅力,強化我們的身心素質,從這個方面來要求,大家都接受得了。所以我們有一信仰比較虔誠朋友你要引導別人來接受打坐這種訓練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淡化宗教要求,多講提高素質,鍛煉意志和毅力,使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從這個方面來講。某營員:尊敬的上凈下慧大和尚我想請問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調節飲食對於靜坐非常重要,但是我碰到一個矛盾,就是我覺得好像吃飯不是吃得很飽的時候,氣機比較通暢,打坐的時候坐起來比較定一些;但是平時我學習任務非常重,如果吃得比較少,學習起來腦力不足,有時候吃得多了,念書的時候就精力充沛,但是打坐感覺就差一些。第二個問題就是打坐的時候感到腿很疼,如果不去管它,專心致志地坐下去,是否一定能夠克服它。第三個問題是,我在初接觸佛教發心很猛利,可是後來心慢慢地懈怠了,我想請問您,有什麼方法可以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發起菩提心

凈慧老和尚:現在是三個問題,發心是一個問題,調身體是一個問題,調飲食是一個問題,我們先從最後一個問題來討論。發心呢,就是我們做任何一件事的動機是什麼,你為什麼做這件事。比如我們為什麼參加夏令營?你一定是有一動機有一目的有一個要求,這個要求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如果說我們的要求或目標遠大一點,可能在夏令營里收穫會多一點;如果這個目標要求很簡單,這個廟里我沒有呆過,這個和尚沒有接觸過,夏令營是怎麼回事,我去看看。如果抱著這種心態而來,可能收穫就會少一點。因為這樣一個目標很容易就達到了,你住上半天,或者頂多住上一天就可以了,再住下去就覺厭煩了,和尚生活不過如此,夏令營也是不過如此,天天是粗茶淡飯,睡覺蚊子還很多。如果我們志存高遠,我就要來磨練自己的意志,鍛煉自己的毅力,訓練我的這種身心素質,要從這個要求出發的話,那麼這七天他會很認真地做每一件事,很認真地堅持每一項活動,按照規范的要求來完成。因為這每一項活動都和自己目標是一致的,這可能是一般人都有的要求。再其次,有一些有信仰朋友他會知道發心的意思是什麼,發心就是要發菩提心菩提心什麼呢菩提心是求覺悟的心,是度眾生的心,是盡未來際,在生死苦海中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無悔無怨的心。如果要發這種心的話,那就什麼問題,什麼困難他都克服得了,這是一個大目標。大家記住,我說的是生死苦海中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無悔無怨,這個很難了。這就像地藏菩薩的願力一樣,像觀音菩薩的願力一樣,你發了這樣的心,什麼腿疼,什麼腰疼,什麼蚊子咬,什麼睡得很擁擠,那一切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一點小小的困難而已。

所謂發心呢,從佛教的要求,從學佛的要求,從大乘佛法的要求,從禪宗的要求就是要發這種心,在生死苦海中,不是到極樂世界去啊!是在生死苦海中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庄嚴國土,利樂有情,無悔無怨,這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我想佛教的根本精神不是叫大家都極樂世界去,都到極樂世界去,我們這個人間苦難誰來救濟呀?雖然說我極樂世界去還要返回來,倒駕慈航,乘願再來,但是往往它會把人引向獨善其身那樣一個目標。所以發心呢,一定要發菩提心,發無上菩提心,像我剛才所講的那個就是無上菩提心

其次講到腿子疼,管還是不管?這個屬於調身體的范圍,腿子疼還是要管,因為你不管,疼是很現實的,所以就一定要有個方法去調。這個方法是一些操作層面事情,比如說我剛才講到十分鍾開始,要求一次能坐到十分鍾,慢慢在這基礎上經過若干時間加到一個小時這是調的一種方法。第二個方法,比如說現在只能夠單盤,還不能雙盤,那不妨從單盤開始,單盤能夠堅持一個小時,以後慢慢再來練雙盤,這是第二個方法。第三個方法,不管你是十分鍾也好,一小時也好,你一定要注意保護你的腿子,你坐一分鍾也要保護它,不要讓它受風。腿子如果受了風,風鑽到骨頭裡邊去了,你再想打坐幾乎是不可能的了。因為腿一拿上去,一彎過來,就彎不過來,它就疼,疼得你難忍、難受,所以一定要保護這個腿子。冬天包上毯子,夏天包上毛巾被,要避風,要讓人面對風坐,不要讓風從左右後面吹過來,風一定在前面,面風而坐。因為我們這個臉,不管在任何時候,都是迎風前進,它不怕風,人的前部不怕風,我們長期的生活鍛煉養成了這樣一種功能。所以你打坐的時候也是面風而坐,這樣你一般不會出毛病。左右和後邊沒有這種鍛煉的經歷,所以一吹了風你不知道,等你知道了,到骨頭裡邊去了。在家裡打坐也是如此,在家裡打坐如果是門和窗,你就要對著門窗,即使門窗是關著的,你也對著那邊,因為門窗關著不見得門縫就沒有風,它還是有風。這也是調身的一個方法。所以腿疼不要不管,你不管,這個心靜不下來,但腿一定要練。我剛才說了你一天可以從十五分鍾開始,並不是說在十五分鍾以外,或者早晚加到一起半小時以外,再也不去練,還是可以練。比如說你在那裡看書,你可以把腿子盤起來,你坐在沙發上,沙發寬一點,你也可以把腿盤起來。這樣你長期地訓練,把軟組織能夠使它寬鬆的,有些綳得很緊的筋能夠使它慢慢拉長了,慢慢拉長了以後,腿子就不疼了。現在疼是什麼?是那個筋綳得很緊,還沒有拉長,那個血液就在筋裡邊脹著疼,主要是那個疼。

講到吃飯,就是調飲食吃得飽或者說吃十成飽和吃八成飽,對身體的營養應該說沒有大的影響。現在都講要減肥嘛,如果說每餐都吃七八成飽,那你一定會是一個非常健康身體,不會像我們那位一樣,那位就太胖了,你貴姓?姓任,你今年多少歲?二十一,你這個體型與年齡不成比例。你多拜佛,多打坐,多吃蔬菜,不要吃肉,就會慢慢地把你的重量降低下來,就能減肥。這個打坐呢,在飲食方面說,兩種情況下不宜打坐,剛吃飽飯你不要打坐,吃飽飯一個小時以後你再打坐;第二種情況,飢餓難忍的時候你不要打坐。所以太飽太飢都不適合打坐,就是在半飢半飽的情況下,最容易進入狀態。記住這個,這個也是調。這是從食量方面來說,從食物的選擇方面來說,打坐不宜吃油膩的東西,不宜吃對腸胃有刺激性的東西,比如蔥、韭、大蒜、辣椒不宜吃,因為它有刺激,它一吃了以後,你定不下來。第四,那些已經陳舊了的食品,比如家庭裡邊剩飯剩菜,不是在冰箱里保存的,帶餿味了,那千萬不要吃,吃了以後對打坐不利,一定要吃新鮮的食品。上面所舉是不宜的食物,它可能會導致你的一些宿疾,就是以前有什麼病,會導致它又會爆發。大概從這三個方面來解釋這個問題。下面還有哪位有問題,舉了手,話筒在後邊。

某營員:尊敬的上凈下慧老和尚我說打坐中的感受,我打坐時有時會覺得身體要爆炸了,或者是有些非常恐怖狀況。後來通過看書知道這是一種幻,我就不執著它,但是慢慢的它就沒了我想問一下我這樣做是不是對的?

凈慧老和尚打坐叫做用功。功是什麼呢氣功就說功是功法。功有個功法,打坐有個坐法,參禪有個禪法。意思就是說,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不管別的,在這個方法上抓住方法不要放。在方法用心,在方法用功。那初步來說,就是心如牆壁。雖然你有一個念頭,一個方法,那對其他的雜念來說,你的心已經達到像牆壁一樣。你能夠做到這個樣,其他的一切問題都能夠解決得了。比如說那些幻覺、幻聽、幻視,那都是我們內心的一種反映,在用功過程中的一種反映。如果你做到心如牆壁,那些境界出現了,你不要去理它,你一理它,就隨妄想跑了,隨幻的東西跑了,你就把你的方法掉了。所以在用功還沒完全打成一片的時候,一定不要丟掉方法,能夠不丟掉方法你就慢慢地可以達到綿綿密密,打成一片,到達了這樣的境界,你就能真正做到心無二用。但是不要滿足,還沒有做到桶底脫落,做到了桶底脫落,那就開悟了。開悟了以後才只是真正修行的開始,開悟就是見道嘛,見到了修行的道路,見到了你所要達到的目標境界,那個時候你會更有信心修行你也知道如何去修行

某營員:我在打坐過程中出現胸悶的現象,不知是什麼原因,應如何對治,請老法師慈悲開示

凈慧老和尚:胸悶就是你的呼吸沒調好。昨天明海大和尚也講了,這個息有四象:風、喘、氣、息。胸悶就是你的呼吸在喘上面,出入息不均勻,或者是太快,或者是太慢,或者是太長,或者是太短。你希望這個呼吸能夠一步到位,做不到。以為好像一吸氣就希望能夠吸到丹田出息也希望能從丹田引出,一步到位到不了,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做這一點。所以你在調呼吸的時候,數呼吸的時候,隨呼吸的時候,一定要順其自然,不能過分地去要求它,你過分地要求它,就會有胸悶氣短這樣一些後果。如果長此以往,你就會修行喪失信心,沒有力量去坐,所以希望在調呼吸,或者念佛、誦經的時候,一切要順著你本身生理素質的要求,順其自然

某營員:尊敬的凈慧法師我以前沒有打過坐,以前我都是靜坐靜坐的時候,我覺得我觀察我的第八識很容易達到定的狀態;但是我打坐的時候總在和腿打架,心不能靜下來。我就想問一下,為了修行的話,只靜坐打坐行不行?

凈慧老和尚:因為盤腿靜坐這種姿勢是和我們所用的這些方法是一致的。因為一個人只有把腳和手都真正按照傳統方式的要求調整到這種位置,人的心才能夠真正收攝,凝聚在一塊。因為諸佛如來成道都是以這種姿勢。所以如果想修行,而且也能夠盤起來,看來你的年齡也不是很大,身體也沒有什麼特殊情況,還是慢慢練打坐這種方式,會對你有好處。在轉換一個姿勢的時候,肯定會有一些不同,因為原來就是垂腿靜坐嘛,也許可能會容易進入那種狀態。如果你把打坐好了,經過一段時間,它同樣會有更好的效果。至於你說能夠觀第八識我想大概不太可能,還是觀察你當下這一念,這個最實在。這一念是什麼呢?從第一識到第八識都在其中,但它最現實的可能是我們的第六意識,是這個東西

問:凈慧法師您好,我想問的問題就是,您剛才講,心如牆壁,然後又提到應該關注兩個念頭之間,我想知道具體的方法是怎樣的?

答:我剛才也講到,就是當下這一念,你要觀察到其他的念頭不插進來,你這一就像牆壁一樣,任何東西都進入不了。我剛才也說到這是一種方法,這個不是究竟,它還是有一念在,但這種方法是必須經過的,不經過這種方法安心不可能。當下一念就是前念已滅、後念未生那一念。好,今天上跟你們交流分享就到此為止。(完)
 

THE END